[摘要說明]“日本茶人之都” 堺市的茶文化發(fā)展史 一、“亞洲海都“ 堺市的概況
堺市素有“亞洲海都“之稱,是一個建于14世紀后期日本南北朝動亂時期的國家貿(mào)易港城市。據(jù)考古發(fā)掘,中世紀至近代的堺市遺址(代號為skt-)是一個南北約3公里,東西約1公里的環(huán)濠城池,地處沙丘之上,自然排水性能好,抗震能力也比較強。堺市距離當時的國都京都較近,加上對面與淡路島相望,港灣的兩個入口處都是海峽,形成一個天然的屏障,因此,作為亞洲地區(qū)的國際貿(mào)易城市曾發(fā)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脊虐l(fā)掘資料告訴我們,從1596年慶長伏見大地震層到1615年大阪夏季之戰(zhàn)火災燒土層是“亞洲海都“堺市的全盛時期。
二、“茶人之都“ 堺市的茶文化發(fā)展史
堺市茶文化是日本茶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堺市茶文化的發(fā)展和貿(mào)易形式、歷史變遷、禪宗僧侶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我們不妨先對堺市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作一個概觀。一般來說,堺市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可分為如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4世紀后半葉。這一時期因南北朝戰(zhàn)亂而有許多達官貴人和禪宗僧侶從京都移居到堺市。在參與遣明船貿(mào)易的海會禪寺(建于1332年)等禪宗寺院頻繁地舉行禪院茶禮是這一階段堺市茶文化的主要特征。
15世紀的后50年是堺市茶文化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的堺市茶文化受到了因應仁之亂(1467—1477年)而來堺市避難的達官貴人和禪僧的影響。在堺市海商借1469年遣明船的首次入港和1476年承包遣明船貿(mào)易之機開辟了繞道土佐的東海太平洋貿(mào)易航線之后,堺市海商便獲得了直接從寧波吸收中國茶文化的機會。1567年明朝政府解除海禁之后,中國的民間貿(mào)易船來堺市港貿(mào)易,同時也給堺市帶來了中國的茶文化。這一階段是堺市大茶人武野紹鷗、津田宗伯和北向道陳為代表的時期。
第三階段從1580年代前期到千利休、豐臣秀吉死亡的1591、1598年。在這一階段,使用天目茶碗的禪院茶禮已日趨消亡,把茶碗置于榻榻米之上的“近世茶湯“的茶道形式開始萌芽。引領“近世茶湯形式“①發(fā)展的大茶人是千利休、山上宗二、今井宗久等有政治靠山的商人。
第四階段是集茶道文化之大成的“近世茶湯形式“得以確立的階段。1596年到1615年是堺市作為國際貿(mào)易都市的全盛期,這一時期堺市茶文化的主角不是諸侯茶人古田織部,而是堺市的被稱為“堺眾茶人“的富商茶人和被稱作“堺町人茶人“的小商人茶人。
這一時期有三種形式的茶室。一種是大茶人和“堺眾茶人“所喜歡的草庵茶室,另一種是“堺町人茶人“的“三階藏茶室“ ②。第三種就是和“三階藏茶室“相連接的書院茶室。堺市的草庵茶室和“三階藏茶室“的樣子,我們可以從1605年繪制的《堺住吉祭禮圖屏風》窺知一二。
1577年來到日本的耶穌會傳教士羅德格里斯在他的《日本教會史》中,對堺市的被稱作“市中之山居“的草庵茶室有所描述。文中所描述的“草庵茶室“、“市中之山居“以及“侘“或“寂“的理念,應是從寧波通過堺市海商傳入日本的中國茶文化。
堺市的草庵茶室的源頭在寧波。繪有草庵茶室的繪畫,主要的有元代錢選的《浮玉山居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元?趙原《陸羽烹茶圖》、明?文征明《惠山茶會圖》、《品茶圖》、《林榭煎茶圖卷》以及明代唐寅的《事茗圖》和《品茶圖》。
這一時期的堺市茶文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抹茶法,一種是煎茶法。據(jù)《南方錄》記載,大德寺第117世古溪宗陳禪師曾向千利休提議能否進行“茶湯形式“的煎茶法。考古發(fā)掘也曾出土過仿宜興窯的備前茶注2個、福建廣東窯的茶注1個和景德鎮(zhèn)窯的小碗,為我們了解堺市的煎茶道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jù)。堺市的“茶湯形式“的煎茶法,作為“風爐飾“ ③或“爐壇飾“ ④的形式一直傳承至今。
第五階段是日本為了避免中國明末清初的混亂局勢的影響而采取閉關鎖國政策的1630年代。這一階段的堺市茶文化的情況,可由描繪有抹茶制茶法的1630年代前期的《茶道畫屏風》(堺市小谷城鄉(xiāng)土館所藏)見其一斑。《茶道畫屏風》是祖籍京都相樂郡,后移居金澤的中黑家作為嫁妝而傳到堺市南區(qū)豐田的小谷家的。
三、遣明船的東海太平洋貿(mào)易航線
1465年從日本出發(fā)的遣明船于1468年到達寧波。返程為避應仁之亂所造成的混亂局勢,1469年繞道經(jīng)土佐(8月13日到達),首次駛?cè)雸懈弁2?。此后?476年、1483年、1506年?、1520年從堺市港啟航的遣明船,都是通過這條繞道土佐的東海太平洋貿(mào)易航線駛往寧波的。
1469年以前,遣明船的經(jīng)營實權是掌握在博多海商和大內(nèi)氏手中的。自從1469年遣明船第一次進入堺市港以后,遣明船的經(jīng)營權便為堺市海商和細川氏所掌握。1476年4月11日從堺市港出航的三艘遣明船于1477年到達寧波,并于1478年返回堺市港。承包這三艘遣明船的是堺市海商湯川宣阿、小島三郎左衛(wèi)門,以及和泉海商小島林太郎左衛(wèi)門尉等人。乘1483年的遣明船前往中國的金子西,于1485年坐民間貿(mào)易的商船回到堺市。此外,還有從中國回來的民間貿(mào)易船于1485年的5月15日和8月9日返回日本的記錄(《蔗軒日錄》)。
《蔗軒日錄》中也有關于寧波府的記錄。
1486年3月14日條:“......寧波府南門金湜家有日本等揚所畫《三笑圖》、《商山四皓圖》,壁之左右掛之?!?br>1486年4月26日條:“......金子西至。寧波府者,古之鄞也。鄞江,浙江。豬肉之內(nèi),重其頭。日本人‘ブタ’ト云也。“
1486年6月2條:“......寧波府南門金湜(集曰《皇華》),以詩鳴天下。以文鳴者,洪大人也(在寧波府也)?;枵忻肥陶?,料理子西事。“
1486年7月6日條:“......話及了庵之語、唐人作之事,寧波府之大人作之云云......“
在1567年明朝解除海禁以后,明朝的核心貿(mào)易國由琉球國轉(zhuǎn)向了臺灣。在堺市skt3遺址出土的16世紀后期的“三階藏茶室“墻基磚上刻畫著海禁解除后來堺市的兩艘中國船的形狀。
四、甬堺之間的貿(mào)易商品
如前所述,寧波和堺市之間的遣明船貿(mào)易始于1469年。在此之前,博多海商進口的是龍泉窯的青瓷,但是,堺市海商掌握了遣明船貿(mào)易權以后,便轉(zhuǎn)而開始進口景德鎮(zhèn)的青花。1483年從堺市港啟航的遣明船于1484年抵達寧波,1486年7月4日上午11時至下午1時之間回到堺市港。船上所載貿(mào)易商品,見于堺市臨濟宗東福寺派海會禪寺的季弘大叔禪師于1484年至1486年所記日記《蔗軒日錄》。茲摘數(shù)則如下。
1486年正月8日:“......,皈舟多載醫(yī)昏云云,圣徒(明麟)之塔......“
1486年7月9日:“......寅上主投以唐紙、唐筆、唐墨,可喜可喜。精公投以火筋一雙云。......紫色北絹一端半、四角之墨一挺、筆三管之內(nèi)一挺。“
1486年7月12日:“......,東歸墨一挺、鍮盞子十枚、達公墨?!?br>1486年7月13日:“......,是藥屋五郎次郎送以北絹一端(色黃)、大茶碗皿二十個。“
被禁止從寧波運往堺市的商品之中應該是有茶葉和茶樹的。當時,茶葉是貴重物品。
《蔗軒日錄》1485年2月29日條有“以茶二十包為贈與“、“又送抹茶一器于仁木次郎殿“的記載。根據(jù)《大乘院寺社雜記》的記載,日本瀨戶內(nèi)海沿岸運往寧波的主要是銅、硫磺等物資。
以長崎為貿(mào)易港的《河盛家世界地圖屏風》(繪制年代為1591至1615年之間)上,明代的貿(mào)易港被標記為“南京“、“福州“、“障(漳)州“和“天川“(即澳門港——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