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據(jù)東晉常璩所著的地方志《華陽國志》可知,商周時期云南茶葉的種植傳播到巴蜀之地。《茶經(jīng)》中《七?!吩疲?ldquo;巫山株橘,南中茶子”,均指巴蜀為茶之故產(chǎn)地。
唐,陸羽所著《茶經(jīng)》(公元780年)有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荼。”揚執(zhí)戟云:“蜀西南人謂荼曰蔎。”郭弘農(nóng)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荈耳。”)〔1〕
譯文:茶是中國南方出產(chǎn)的一種優(yōu)良木本植物。樹高有一尺、兩尺甚至幾十尺的。在巴山峽川一帶,有主干粗到兩人才能合抱的茶樹,砍掉枝條,才能采到茶葉。茶樹的外形似瓜蘆木,葉子似梔子,花似白薔薇,種子似棕櫚,蒂似丁香,根似胡桃樹。(瓜蘆木,出產(chǎn)在廣州一帶,葉似茶,泡茶喝味道苦澀。棕櫚是蒲葵類植物,種子像茶籽。胡桃樹和茶樹一樣,都是根向土壤深處生長,碰到非常硬的土中瓦礫,才撐裂地面向上生長。)從字形和部首來說,茶字有歸屬草部的,有歸屬木部的,也有同屬于草、木兩個部首的。(寫成“茶”字的,屬于草部,唐代《開元文字音義》中收錄了此字;寫成“木茶”的,屬于木部,收錄在唐代《本草》一書中;同屬于草和木部的,是“荼”字,《爾雅》予以收錄。)茶的名稱很多,一為茶,二為槚,三為蔎,四為茗,五為荈。(周公曾說:“槚,指的是苦荼。”西漢的揚雄說:“四川西南部的人們把茶叫作‘蔎’。”東晉的郭璞說:“早采摘的叫茶,晚采摘的叫茗,有的也叫荈。”)
唐朝時,樊綽所著的《蠻書》記錄了很多關(guān)于云南的歷史,其中在《蠻書·云南志·管內(nèi)物產(chǎn)》(公元863年)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的記載。銀生城,即今天的景東縣城,城界諸山,即景東城邊哀牢山、無量山及其兩山余脈。涵蓋了今天的普洱、版納、臨滄、玉溪、紅河以及老撾、緬甸、越南的部分地區(qū),這便是公認的最早關(guān)于普洱茶產(chǎn)區(qū)最早的文字記錄。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茶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鋩于莽枝、埋鐵磚于蠻磚、遺梆于倚邦、埋馬鐙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樹,較五山茶樹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蜀漢丞相諸葛亮開發(fā)西南,使得云南的茶葉生產(chǎn)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
至今,云南仍有茶樹乃“武侯遺種”的傳說。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于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
普洱茶,最早記載為“普茶”,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改“普日”為“普耳”,劃歸車里軍民宣慰使司管轄,后“普耳”改稱“普洱”。明人飲普洱茶蔚然成風,明代方志學家謝肇涮著《滇略》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清朝為普洱茶的極盛時期,據(jù)《普洱府志》記載,“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萬人”,可見當時盛況。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風雅人士,都以飲用普洱茶為風潮,更有“冬飲普洱,夏飲龍井”的風俗雅興。當時,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chǎn)地區(qū),而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之一。
明清時期,以普洱(現(xiàn)寧洱縣)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并轉(zhuǎn)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茶葉,成為了連接中華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橋梁。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普洱府正式設(shè)立,云南省每年都向請朝廷進貢普洱茶,普洱茶因被定為貢茶而名揚天下。
設(shè)普洱府本是為推行改土歸流,加強清政府對云南西南邊疆的管轄,此時,由于普洱府管轄的擴大,六大茶山正好劃進了普洱府管轄區(qū),普洱所產(chǎn)名茶全部進入朝廷,呈于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案頭。皇帝除了自己飲用外,還將普洱茶贈送給功臣和外國使節(jié)等。
乾隆時期,普洱茶行銷天下,名動海內(nèi),成為官府的重要稅收來源,據(jù)《普洱府志·食貨》記載,“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納茶六七千馱(每馱60公斤計,合36萬-42萬公斤),如山作茶者(指茶商及工匠)數(shù)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國、英國先后在普洱設(shè)立海關(guān),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再次興旺起來。
新中國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因普洱產(chǎn)區(qū)一些私人號制茶經(jīng)營普洱茶,一些普洱茶得以保存下來,被稱為“號級茶”。
1951年12月,經(jīng)中央私營企業(yè)局核準,“中茶牌”(民間稱“八中茶”)商標注冊成功,由于中茶商標中的茶字是手工蓋印,因印色之別有了紅印、黃印、綠印之稱,這期間產(chǎn)的茶稱之為“印級茶”。
1972年,“中茶牌圓茶”停用,開始改成“云南七子餅茶”,仍用八中茶商標,但因印色不同有紅印、黃印、綠印、水藍印之分,便開始了“餅級茶”的時代。
參考文獻:
〔1〕《茶經(jīng)》,作者:(唐)陸羽,劉艷春,2016年5月1日,江西鳳凰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