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一首耳熟能詳?shù)脑娋?。說起這首詩是因為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每逢這樣的日子,人們總是要去墓園祭掃,以寄托對故去的親人的思念之情。那么茶和祭掃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其實,茶作為一種祭品,早在兩晉時期便已經(jīng)興起。當(dāng)時主要是南方一些地區(qū),而黃河流域一帶興起以茶為祭,則應(yīng)該是唐代中期以后。古人視死如視生,生前享用的物品,死后也要能夠享用。而茶作為一種宮廷和民間都喜愛的飲品,作為祭品就不足為怪了。
茶葉作為祭品,無論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比一般以茶為禮,要更虔誠、講究一些。皇室用于祭典的,全部是進(jìn)貢的上好茶葉。一般寺廟中用于祭佛的,也是選用最好的茶葉。如《蠻甌志》記稱:“《覺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驚雷莢(中等茶),自奉以萱草帶(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從此段記載中不難看出,以茶為祭的普遍和以茶為祭的受重視程度。
我國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一是在茶碗、茶盞中注入茶水;二是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三是不放茶,只放置茶壺、茶盅作象征。但也有例外,如明徐獻(xiàn)忠《吳興掌故集》載:“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今定制,歲貢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縣官親詣采造,進(jìn)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在宜興的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這就是說,在明永樂遷都北京以后,宜興、長興除向北京進(jìn)貢芽茶以外,還要在清明前二日,各貢幾十斤茶葉供奉先殿祭祖焚化。